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送灶神上天,賜福到凡間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十二月二十四日

◆歲時釋義

台灣人過年前最重要的歲時祭儀,莫過於臘月二十四日的送神,但在古老的封建時代,不同社會階級的人是不能同一天送神的,俗謂:「官三(廿三),民四(廿四),王八、烏龜(妓女及相關行業的人)五(廿五)」之分,漢人移入台灣之後,這種階級性的分法較為少見,除了台南某些寺廟會從臘月十四日起開始送神外,大多數的台灣人,都在臘月二十四日送神。

自清以降,各代文獻都有記載神廟及人家送神的盛況,清代的周鍾瑄修《諸羅縣志》載:「臘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塵。俗傳:百神將以是夕上閶闔謁帝。凡神廟及人家各備茶果、牲醴。印幢幡、輿馬儀從於楮焚而送之,謂之送神。至來歲孟陬四日,具儀如前,謂之迎神。」到了日本時代,連雅堂修《台灣通史》卷二十三〈風俗志〉也載:「二十四日,治牲醴,焚紙馬,各祭所祀之神,謂之送神,至明年正月初四日,如前儀,謂之接神,翌日以為天神下降,鑒察人間善惡,莫敢褻黷,語言必慎。」

臘月二十四日,凡間寺廟和人家全都要辦行「送神」儀式,並不是將所有的神都送上天,只是將天神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民間俗信這一天為玉皇大帝派到人間服務的諸天神,返回天庭述職的日子,而這些天神和人民相處一整年,自然瞭解人間的是非善惡,祂們回到天庭,最主要的就是向玉皇大帝報告祂們所見所聞的一切,其中尤以坐鎮廚房中的灶君,和民間的交往互動更為密切,自是看盡所有的善惡與真偽,俗傳為了清楚人世間的善與惡,玉皇大帝特別派了兩侍神,分持善罐與惡罐,隨時記錄全家人的所有行事,善惡分明地分藏於兩罐中,待年終回到天庭,再一一向玉皇大帝奏報。

許多人一直誤以為送神是把所有的神送回天庭去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神明分為天神和地祇兩種,地祇諸如:媽祖、開漳聖王、廣澤尊王…等,都是由凡人成神的,祂們長駐在凡間,主要的任務是為人們祈安賜福、消災解厄。玉皇大帝為了要暸解凡間人民的是非善惡,因此特別派了許多天神到凡間來,諸如:三官大帝、灶神、城隍爺、太歲星君…等,一方面協助地祇處理人間諸事,更重要的則是考察人世間的善與惡,做為玉皇大帝獎懲世間的憑據,這些奉派到民間的天神,每年返回天庭述職一次,因此每年歲暮凡間眾生都要舉行「送神」儀式,就是要送天神回到天庭,報告這一年來的所見所聞,到了來年正月初四,再重返凡間繼續監察人間的行事!

◆歲時緣由

由於天神的主要職司就是監察凡間的善惡功過,而常民百姓接觸最多且最常的天神,就是駐守在家家戶戶中的灶君,因此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送神,實乃送灶君。

令許多人好奇的是,何以看起來並不特別起眼的灶王爺,會是天神呢?這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談,一是民間傳說,二是民間信仰的目的。

我們先來看看民間流傳的故事:灶君是玉皇大帝的第三個兒子,性好美食及美色,常因行為舉止不端被玉帝處罰,後因調戲宮女而被玉帝貶到凡間,玉帝之子乞求玉皇大帝給他自己選職務,玉皇大帝答應了,結果玉帝之子為了滿足自己的喜好,認為人間的廚房裡必有美食,且煮食的大多為婦人,因此自擇為灶神,以圖終日與美食、美婦為伍,等到玉帝之子到了民間就任,才發現貧困的民間根本少有美食,而煮飯的婦人也不大整理儀容,於是經常向玉帝奏報人間是非恩怨,玉帝因此特別下昭,命灶神專司考察民間是非善惡之責,自此以後,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四日,灶君便帶著一年來所記錄的一切返回天庭,做為玉皇大帝賞善懲惡的根據。

如果從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俗稱的灶君爺正式的神名為司命灶君,灶君何以成為凡間的司命之神呢?主因爐灶為料理食物的基本設施,人民主要的飲食都要通過爐灶,有了食物才得維持生命,因此掌理爐灶的灶君,自然也就成了司命之神。

◆歲時特色

傳統社會中,檢視人的是非善惡,往往是從日常的言行來看,諸如是否言好言、存善念、發好願、施好心、做好事,以至於是否愛惜糧食,人飢己飢、親愛妯娌…,都是重要的指標,在每個家庭中,最容易批評別人、分化妯娌、浪費食物、自私為己的地方,正是每家的廚房,因此將灶王爺設計成專司觀察記錄人類好壞功過的家神,就是要警惕人們,這些壞事平常不要多做,就不必害怕玉皇大帝的懲治了。

只是,凡塵中的凡人,在漫長的一年之中,怎麼可能不會因不滿公婆而頂了老人家?也可能因妒忌心而偷偷罵了誰幾句?更不可能完全沒有浪費食物?…既然犯了過又不希望讓老天爺知道,因此就只能求灶王爺回返天庭時,儘量「隱惡揚善」,讓老天爺不致太生氣,以祈來年能少災禍多福報。

為了讓灶王爺能幫我們掩去一些過失,當然要準備豐盛的祭品,來拜送及賄賂灶君,希望祂在吃飽喝足之後會因「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心理,回到天庭能「口下留情」,壞事少報幾件,好事多傳達一些,最好是能讓玉帝都降一些福澤到凡間來。

除了灶君之外,台灣民間信仰中也相傳在每一家庭裡,還有一位記錄家中成員的是非善惡的孤鬼,就是家家都有的「地基主」,所謂的地基主,指的是某一塊土地上曾經存在過的孤靈,由於台灣屬於移墾社會,每一塊土地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主人,其中難免有人因故魂留此地,後來的主人不知道也不認識早先有那些亡靈留在此地,因此祭祀祂為地基主,也就是稍高於有應公的孤魂野鬼。地基主雖然位階甚低的野鬼,但同樣負有監督人間善惡,同時也要回報的職司,只是地基主不可能向上蒼回報,而是向當地土地公回報,因此在送神當天的午后,也要特別祭祀地基主,目的當然是跟祭拜灶君爺相同的。

地基主向土地公回報之說,顯然純粹是創造出來的神話,只是創造這個神話的目的,顯然是希望人民在這個年終歲暮之際,同時祭祀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地基主。

◆歲時活動

無論送神之說是怎麼來的,民間的送神儀式最重要的就是敬備牲醴、湯圓及甲馬,隆重送神返回天庭;如果是家庭中的送灶神,當然是在廚房中供有灶君神禡的神位前,祭品要特別準備可以吃得嘴巴又甜又黏的麥芽糖、冬瓜糖…等,還有塞住灶神嘴巴的湯圓,因此都會煮上一大鍋甜湯圓,祭祀時要選幾顆貼在灶壁上或灶神龕上,用意是希望堵住灶神之口,而這湯圓貼在灶上,不久便乾硬成塊,老一輩人都相信取下來收藏好,若小孩不巧吃壞肚子,硬湯圓磨粉吃下,便可不藥而癒。

也有些人會準備一些酒糟供灶神享用,民間的說法是只要灶王爺吃多了就一定會醉,吃醉之後無論是向玉皇大帝奏報什麼是是非非,玉皇大帝也未必肯信祂的話。

祭祀快結束時,除了要燒大壽金、壽金、刈金和福金之外,更要燒許多印有坐騎及盔甲的甲馬錢,這是供灶神返回天庭的交通工具,金紙焚燒過半後,要將舊的灶神神禡撕下,一同放入金紙堆中焚化,代表灶神已返回天庭之意,待第二年接神時,再貼上新的灶神神禡。

至於寺廟的送神,要將眾善信聚集在大殿中,先請僧人或道士誦經祈福,禱賀新春降臨,然後燒甲馬,善信們虔誠跪向廟門口,恭送諸神冉冉上天,最後並掩上大門,貼上封條,表示主神上天述職,緊閉大門以防邪神外道入侵。

送神時如果起風,表示有風助灶神返回天庭,代表好兆頭,俗謂:「送神風,接神雨。」接神時有雨,則象徵天神將帶來甘霖滋潤大地,當然是最好的事了。此外,俗語也說:「送神早,接神晚。」意指送神要早早就送,接神要愈晚愈好,如此等於讓這些天神的在天庭的時間可以更長一些,天神自然會更加高興,只要天神高興,民間當然同享安樂。

◆其他

送神之日,也是傳統社會中開始賣春聯、年畫的時候,直到今天,春聯、年畫仍廣受民眾的喜愛,每逢歲暮,大街小巷都可見到販賣春聯的攤販,春聯的材料,也不只是紙製品,織布、塑膠製品的春聯紛紛出現,式樣繁多,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