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月令釋義
舊時人們稱陰曆十一月為「葭月」,「葭」指的是蘆葦,每年入秋之後,蘆葦就開始開花,這時灰褐色的花在寒風中搖曳,更顯得這季節的淒迷。
古人對於野生的蘆葦,很少視為可供賞花的植物,而當作是冬天冰封雪凍之際,最方便取得的薪材來源,這季節正是出門砍「蘆柴」之期,「葭月」之名也可能是因此而來。
杜甫的冬景詩也提到:「吹葭六管動灰飛」,民間通行的《幼學瓊林》也有類似的歲時記:「冬至到而葭灰飛,立秋至而梧葉落。」指的是古代的人們用葭莩之灰置於律管,以占知來年的氣候正是「冬至」的古俗之一,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為陰曆十一月的中氣,也就是說陰曆十一月必有冬至氣,以葭莩之灰來稱十一月,自是理所當然的事。
自古冬至便被視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主要是早在黃帝時代,便以冬至為元旦(朔旦)了,司馬遷修《史記.封禪書》有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複始。」說明這個節氣是「終而複始」的時節,也才會自古便被當做歲始,陰曆十一月也因此而成了「冬月」的代表了。
◆月令變遷
陰曆十一月為冬季的第二個月,也是個「陰氣至極,陽氣初生」的月份,正是一元復始之季,相傳早在黃帝時代,就以冬至為朔旦了,也就是一歲之首,到了周代時,曆法更以陰曆十一月為歲首,這種曆法被稱為「周正」。
只是這個時節,上古漢人生活的黃河流域,正值大雪冰封的氣候,草木不生、萬物休眠,時難有萬象更新之貌,人們在這個時候過完年後,還是無法下田工作,得要休息一陣子,往往真正春臨之期,反而少了真正促使人努力工作的慶典,因此以十一月為歲首雖然符合大自然陰極陽生的現象,卻反而造成農民生活、工作的不便,因此到了秦代,便改以陰曆十月為歲首。
◆月令特色
台灣的十一月天,時時來襲的寒流,讓天地間的綠意減少許多,多數樹木在落葉紛飛之後,僅餘下枯枝寂寞地苦待過這季冬。在這群花皆凋的季節,卻是代表富貴的茶花花季,清代厲秀芳撰寫的《真州竹枝詞》載:「年年花事易消磨,如爾花中得氣多,屈指三時開不斷,冬寒春暖夏和」。說明茶花自冬天開,可以耐到第二年的春末夏初,花期之長可見一斑。
台灣地區並不容易見到蘆葦,這時期開滿山丘、河床、野地白花茫茫一片的,大多是白背芒,是傳統台灣人拿來當掃帚最好的材料,因此早期常可見到上山割芒花的人,取回之後曬乾,便可以紮成掃帚了,可惜現在都改成塑膠用品,要再看到這種用白背芒為村料製成的掃帚,只有在鄉村地區了。
◆月令活動
寒意已相當隆重的十一月,秋稻已收,是個無特別重大節日的平淡月份。
傳統國人的心目中,寒冬正是進補的最佳季節,王詩琅撰《艋舺歲時記》載:「入十一月,新店方面及深山所獲之貂、山貓、烏腳香(白鼻貓)及鱸鰻等應時補品紛紛上市求售,這些東西都是秋冬的滋養品,謂食之可以禦寒。此外尚有穿山甲,肉可食,謂可以解毒。」相隔半個多世紀之後,國人進補的習俗依舊,新店早無獸可獵,而貂、山貓、白鼻貓、穿山甲…等,也已絕跡或成瀕臨絕跡的珍貴野生動物。
聽老人家說 ,
回覆刪除早些採收的掃帚較不易斷 ,
我們小學時還要帶芒花到學校
學校的掃具都是自製的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