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大雪陰盛,豐年之兆



陽曆十二月七日或八日起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節氣釋義

大雪是入冬之後的第三個節氣,顧名思義指的是到了這個時節,天地間開始積雪,且愈來愈厚了,至於地區乃指中國的黃河流域而言。

古人對大雪的認知相當清楚,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得很清楚:「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有趣的是,小雪和大雪之別,指的是大雪時氣候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而不是指降雪量的大小。

《禮記》〈月令篇〉也載自此時後,黃河流域漸有的冰封雪凍現象:「冰益壯,地始坼,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民間通行的歲時民曆,所載大雪的天候現象則為:「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粟烈而大形於小雪,故名大雪。」

◆節氣緣由

組成大雪節氣的三個物候,據《周書》〈時訓篇〉載:「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鶡旦不鳴」的「鶡」到底是什麼鳥呢?文獻中有許多不同的註解,《淮南子》作「鳱鴠」;《詩經》注作「渴旦」;《埤雅》云:「黃黑色,故名為褐。」;郭璞《方言》則說:「似雞,冬無毛,晝夜鳴,即寒號蟲。」;至於《禽經》則解釋為:「鶡,毅鳥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鬥死方休。」儘管各家解釋都不同,可以確定的是這種鳥生性好鬥,「古人取為勇士冠名可知矣」,但到了這個時節,卻因天氣太冷了,「本陽鳥,感六陰之極,不鳴矣。」

大雪的第二侯為「虎始交」:虎本就是猛獸,自古漢人都認為凶神猛獸「能辟惡魅」,如今陰氣將絕,陽氣微感,正是棄陰返陽之氣益甚時,老虎在此時才開始有求偶交配的行為。

大雪的最後一侯為「荔挺生」:荔挺不是荔枝,而是一個球根性的作物,鄭玄注云:「荔挺,馬薤也。」《說文》載:「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廣雅》也說:「馬薤,荔也。」鄭康成、蔡邕、高誘等人的著作則寫成「馬薤」,通俗文大都也認為荔挺就是馬藺,為北方常見的藺草之一。此時萬物均為雪覆蓋,只有蘭草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節氣特色

中國北方進入大雪節氣之後,天地間便逐漸被雪凍冰封起來,大多數的人們都躲在坑上避冬,並且一心祈求著「瑞雪兆豐年」。

何以「瑞雪兆豐年」會成為一句流傳廣且遠的農諺呢?主要是因厚厚而疏鬆的積雪,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四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這些氮素都是最好的自然養份,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此外,厚厚的雪將地表土全部冰封起來,長期零下的低溫,能將躲在地面表層下過冬的害蟲凍死,可以減少第二年的病蟲害,等到春天來時,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種植及生長的需要,因此農人當然希望雪下得愈厚愈好。

在台灣雖然只在高山降雪,此時的平地卻常遭受到霜害,尤其是降霜之後又碰到晴天,天上有陽光的熱氣,地面卻廣布霜冷之氣,兩氣相交經常使得作物的葉子出現凍害,使得葉菜類、豌豆等作物受到一定的損失。

這時也是台灣多霧的時節,霧通常出現在夜間無雲或少雲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加上接二連三的寒流襲來,使得海島的氣溫,常因這些因素降到15以下。

最能代表大雪時節的台灣自然現象,便是遍山滿野盛開的芒菅花,從秋深開始盛開的白背芒花,到了這時候,早已白絮隨風滿天飛舞,雖無雪的寒酷,白茫茫的景致,卻也為這季節加添幾許蕭瑟與冬意。

◆節氣養生

冬深之時,由於天氣嚴寒,寒邪之氣甚重致使許多人抵抗力低落,稍一不慎便可能風寒入侵,染上了感冒、咳嗽,因此在這個時節,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依據中醫的理論,「頭」被稱為「諸陽之會」,頭部受涼,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常常是感冒的前兆。胸近心臟,冬深時偏低的氣溫,很容易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引起血管收縮,加上寒冬還能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較易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狀血管,因此隆冬時節到冬末初春,為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期,因此應該特別注意胸口的保暖。至於腳的保暖,首先要在乎的就是俗話說的:「寒從腳下起」,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自然是最容易受寒的部位,腳受了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全身不適,可見腳部的保暖相當重要。

除了防寒,大雪更是中醫養生所謂「秋冬養陰」之期,也就是傳統「進補」的大好時節,古人認為,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如此才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貯存於體內,慢慢改善畏寒的體質,以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