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二月四日 或五日起
◆節氣釋義
二十四節氣乃是依太陽的運行所計算出來的曆法,但由於官方並不想棄人人可以依月亮陰晴圓缺行事的太陰曆,因此依太陽而生的二十四節氣,也就不能同一般的曆法以日為單位的日曆,只能以一段較長的時間為單位的旬曆,也因為它不是日曆,新年開始的時間不是某月某日,而必須選定特定的時間為年之始,這個時間也就是春天開始之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明代王象晉《群芳譜》也載:「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
根據歷史文獻的資料可能早在春秋時代,天文學家為了解太陰為曆的誤差,先找出了一年之中日永日短的四個時間點,也就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並且確定這四個時間正好位於四季的中間,因此又在兩分兩至間另訂了四立,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每個季節之始,如此一年,為首的立春自然也成為年之始了;到了漢代,落下閎為了制定《太初曆》,完整地編成二十四節氣,漢武帝更將立春之日定為春節,此後二千多年一直沒有改變,直到民國建立以後,引進了西方的太陽曆(陽曆)為國曆,二十四節氣不再受到重視,民國三年,更將陰曆的正月初一 定為春節,立春為年之始的舊俗,也就逐漸為人們所遺忘了。
雖然因曆法的變革,立春不再是「春節」,但留在民間通行的《農民曆》依舊記載:「斗指東北維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表示從這一天開始,揭開春天的序幕,草木萌出新芽,農人們開始播種、插秧。
一般我們俗謂的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十二節再加上十二氣,一節配一氣而成,節由最濃的陰氣終止,開始轉向陽剛,到了中氣時,陽氣開始衰散,陰氣日益轉強,因此節被認為是月的開始,而氣則看成是每個月的中間。
立春歸屬於節,代表正月的開始,在民間相士的眼中,農曆正月初出生的人,並不一定就要算是新年初出生,而是要看出生時是否已經過了交春(過了立春之意),如果還沒立春,命相師可能會把明明是肖豬的人,寫成肖狗,這並不是命相師搞錯了,而是傳統社會中,視節為月之始的傳統觀念使然。
◆節氣緣由
既是春天開始之期,天地該有一些新象〈月令七十二候〉,關於立春的三候是:「之春之日,東風解凍;後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陟負冰。」
第一候東風解凍,說的是此時東風送暖,入冬以後便被冰封的大地開始逐漸解凍;至於「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也就是原本因冰封而蟄藏之蟲,也受到天暖之氣而逐漸甦蘇動了;第三候是「魚陟負冰」,指的是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中遊動,只是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節氣特色
台灣大部份的地方雖然見不到冰解的現象,但大多數的農人還是依照古老農業社會的舊俗,視立春為春耕開始的時節,因此此時台灣的鄉村田野,處處可見農人們忙著犁田、整地,或者到田園中去鬆土,以方便全新一年的耕作。
◆節氣活動
封建社會時代皇帝更卒三公九卿,親自舉行迎春典禮。
在台南市,仍有祭先農、迎春牛的儀式,活動由台南市農會主辦。
迎春習俗,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載:「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仗、綠棚、優伶前導。青春士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多市春花、春餅之屬,以供娛樂。」
◆其他
1941年,政府訂立春日為農民節,更印證了立春與農業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直到今天,它仍是農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