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處暑寒來,炎熱方止



陽曆八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起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節氣釋義

處暑代表暑氣結束的季節,明郎瑛撰《七修類稿》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由於三伏天氣已經結束,暑氣不會再增加也才會「暑氣至此而止矣」

通行台灣的農民曆也說:「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戊而潛處,故名。」此外民諺也有「處暑寒來」之類的說法,但並不表示進入處暑暑氣就立刻消退清代的顧鐵卿在《清嘉錄》中特別談到處暑:「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說處暑後還有十八天可用冷水沖涼代表暑氣要經歷一段時間才逐日遞減的。

節氣緣由

在中國的黃河流域,進入處暑之後東南季風逐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季風因此在氣候上才真正開始轉入秋季。〈月令七十二候〉記載的處暑三候分別是:「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後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處暑的第一候「鷹乃祭鳥」:鄭玄注解禮記.月令》中的「鷹乃祭鳥」說:「鷹祭鳥者,將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後不必盡食。」 孔穎達也解釋說:「謂鷹欲食鳥之時,先殺鳥而不食,與人之祭食相似。猶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古人認為獵到鳥而不食是為了祭祀實際上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顯然是為了儲存入冬之後的食物。

處暑的第二候「天地始肅」:顯示此時天地之間雖然還沒有出現真正的秋涼,甚至在大晴天時還可能出現不亞於暑夏炎熱的「秋老虎」但早晚漸呈秋涼之氛圍,作物也開始逐漸凋零天地之間自然顯現肅殺之氣。

處暑的第三候「禾乃登」:所指的「禾」包括了黍、稷、稻、粱…等各類糧食,黃河流域的主要糧食,在這個節令進入了成熟期,人們可「登場」收割了於是有「禾乃登」之候。

節氣特色

暑氣雖然要開始消退了,但並不表示天候將立刻轉涼,反而是天候變化相當劇烈之期而且海島台灣的颱風季節也還沒結束,根據資料的統計,八、九月的颱風並不會比六、七月少呢!尤其是這些年來極端氣候日益明顯要減少颱風的傷害,除了平時要注意自然環境的保育颱風來時更必須確實做好防颱準備,不安全的地方更需及早撤離,才能真正保障自身的安全。

典型的處暑氣候就是白天高溫酷熱早晚氣溫急降,晝夜形成相當大的溫差,加上又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很明顯地可感受到陽縮陰滋的氛圍這種晝熱夜涼的氣候,雖然很適合人體的調氣但由於冷熱變化相當大因此要將別注意衣著,尤其是入夜之後不經意的寒氣就可能讓人感冒隨時加件薄衣可使身體不受風寒;入夜就寢時,最好也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涼入侵而使得脾胃受涼。

節氣活動

台灣的處暑時分,是許多水果的盛產期,像是新世紀梨、葡萄、百香果、芭樂……等;此外,在西南沿海一帶,正是虱目魚苗溯流北游的時候,在這些地方,常會出現忙著撈捕魚苗的漁人。

每年的陰曆七月到九月間,是金針花盛開的季節,古早以前,金針只是農人們在田園間雜種的蔬菜,到了二十世紀末期,台東和花蓮及南投才有專門的栽培區,也就形成了台東太麻里花蓮玉里赤科山以及日月潭頭社地區,美麗的金針花海風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