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大士爺神話
台灣的中元節,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普渡,民間透過來者不拒的方式,普施孤魂野鬼,因此從家庭到團體、規模大小的普渡南北各地都可見到,而在稍具規模的普渡場中,常可見到一尊身形高大、青臉僚牙的紙糊神像、民間都稱之為「大士爺」。
「大士爺」也就是俗稱的鬼王,主要職司是掌管眾鬼,公平分配普渡祭品,以免因爭孤食而生糾紛,這樣的一號「鬼」物,自然要比其他眾鬼有更出眾之處,因此,我們所見的「大士爺」,總是比一般人高出一倍,甚至還有更高者。在造型方面,雖然因各紙糊店的製作手法不同,以及當地的習慣相異,致使全台各地大士爺的長相都不一樣,但大體不脫頭長雙角,口吐長舌,青面獠牙,身穿金黃盔甲,頭上還頂有一觀音大士;口吐長舌,青面獠牙,身穿金黃盔甲,主要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方便統率小鬼,頭頂著觀音大士,則有多種說法,一是象徵頭頂慈祥,以保護境內善信,二為防止其侵擾生民,三是象徵觀音立其頭上,方便隨時指揮與督導大士爺。無論這三種說法何者最為正確,但其作用都是有益於善男信女的。
面惡心善的「大士爺」,每於普渡之前,便矗立在祭壇前,享受香案牲醴,直到普渡完畢,大士爺便坐在善信所奉獻的金銀紙堆上,由道士施法,點火焚化,表示飽嚐祭品的鬼王,已率著眾小鬼們離去,下一站,當然是另一個普渡會場啦!
如此紙紮來,火焚去的「大士爺」,相傳生前為唐代的大學士,本名林姜陽,告老還鄉後,為圖清靜,乃一個人搬到城外的僻靜處居住,日常三餐,則由兩個孫子輪流送飯給他吃,林老先生一來愛孫心切,再者積蓄頗豐,因此每次孫子送來一頓飯,便賞一文錢,卻也因此,使得孫子常為爭送飯而吵鬧不休。有一天,這兩個小孫又為了送飯而大打出手,終於驚動了大人,孩子的母親趕忙問是怎麼回事,孫子們爭著說明後,母親笑著說:「傻孩子,這有什麼好爭的,等你們的阿公死了以後,他所有的錢不是都變成你們的了嗎?」
這一席話,非但使得孩子們停止紛爭,更因此竟使得這兩個小孩都不願再送飯;林老先生知道了這件事,震怒異常,心想:你們這些後生晚輩,只想要得到我的遺產,我就偏偏什麼都不留下來。於是把所有的財產換成碎銀子,再以每擔一兩的代價請人挑去填海,最後甚至連挑工的錢都倒進海裏,無錢又無助的林老先生終在不久之後餓死,成了餓死鬼。
身材高大,體態魁梧的林姜陽,生前的食量就比別人多一倍,餓死之後,食量更是驚人,常把其他餓鬼的東西都搶吃光了,其他餓鬼爭也爭不贏,打也打不過,百般無奈之下,只得求助觀音大士,觀音大士乃化成一隻蒼蠅,飛在林姜陽額上,使得林姜陽不由的吐出舌頭,自此後,非但食量大減,且因觀音大士隨時都頂在頭上,再也不敢強奪其他餓鬼的東西。
這則「鬼王」的故事,顯然是一則後人創造出來的神話,但卻像一則警世的寓言,足令我們深思。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