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一雷驚蟄始,耕種從此起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三月五日或六日起

◆節氣釋義

自古俗話說:「春雷帶雨」,開春之後天氣轉暖,南方潮濕的氣團逐漸北上,不但帶來水氣,同時也帶來了春雷,只是倒底是雨水來了才有春雷,或者春雷響了才降雨,卻每年都不同,因此在二十四節氣發展的歷史中,雨水和驚蟄兩個節氣曾經被相互對調過。

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書,原為《大戴禮記》中的第47篇的《夏小正》載:「正月啟蟄」,顯示古代二十四節氣剛建構時,將「啟蟄」列為陰曆一月的中氣,一直到了漢朝的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由於名諱中有「啓」字,為了避諱於是將「啟」改成「驚」字,因而成為驚蟄,由於啟蟄和驚蟄兩種意義有點不大相同,因此將雨水調整為正月的中氣,驚蟄仲春二月的節,也就是現今我們熟悉的次序:立春雨水驚蟄春分。

驚蟄的「驚」,指的是驚醒之意;「蟄」則指為了冬眠而蟄伏土中的各種動物、昆蟲。古人認為驚醒這些伏居動物的,是隆隆作響的打雷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事實卻非如此,而是因為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讓昆蟲及小動物「驚而出走」,晉代陶淵明的詩就這樣寫著:「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節氣緣由

《周書》時訓篇中記載的驚蟄三候,分別為:「驚蟄之日,桃始華;後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驚蟄起的五日桃始華,是指桃樹開始開花了。

再過五天則是倉庚鳴,倉庚是一種鳥,《詩經》〈幽風〉中載:「倉庚于飛,熠燿其羽。」但到底是什麼鳥,卻有「黃鶯」或是「黃鸝」兩種說法,宋代的《禽經》則認為:「鶯,倉鶊。今謂之黃鶯,黃鸝是也。」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另載:「黃鶯,立春後即鳴,麥黃葚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節趨時之鳥也。」

第十一天到第十五天為鷹化為鳩,則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鷹和鳩是兩種不同的鳥,會被認為是變化而成的,顯然是古人對周圍的景物觀察不夠仔細造成的誤解。

鷹和鳩的繁育途徑大不相同,驚蟄前後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原本蟄伏的鳩開始鳴叫求偶,古人看不到鷹,那毛有點像的鳩卻突然多了起來,很自然地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節氣特色

驚蟄時分,已進入仲春,桃紅李白,鳥鳴鶯飛,但春暖乍至,春雨綿綿,天空的閃電、雷雨特別多,因此二十四節氣神中的驚蟄神,也就是自然神中的雷神。

在這個春山如笑的時節,農民們更是忙著耕種,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觀田家〉詠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自古以來,農人都相信驚蟄當天,如果春雷乍響,這一年必為豐收年,如果春雷響在驚蟄前,則表示這一年雨水較多…,這些其實不只是民間的俗信,而是有科學根據的!

春天的雷往往和閃電同來,閃電形成大量的放電,所放的電是一種電漿(plasma)狀態,容易形成周遭氣體的游離而形成等離子體,這些離子體乃是原始地球由有機化合物產生生命的關鍵;此外,閃電更可以藉由高壓放電,將空氣中的氮氣與氧氣化合而降落到地面,也就是把空氣中的氮固化,這些固化氮,正是所有農作物最重要的養分,因此春天落不落雷,對農作物的生長實有重大影響,這也正是農人每年都殷切期盼春雷的重要因素。

這段期間,豐足的雨水不但可滿足大多數農作物的生長需求,但同樣的「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許多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因此農家也同時忙著病蟲害的防治以及中耕除草。

驚蟄時節也是韮菜盛產的季節,台灣人認為用豬油渣炒韮菜,味道鮮美無比。農作物方面,是種植西瓜、薑、菜豆、烏豆、花生的節,漁產方面則有花輝、鰮魚、加納魚…等。

◆節氣活動

由於「驚蟄」是個萬物驚醒的季節,所有的蛇蟲鼠蟻也都甦醒過來,這些人們討厭的東西自然困擾人民的生活,因此古老的漢人社會,農民為怕太平歲月被破壞,乃衍生出驚蟄日除千害、驅百蟲的活動。

千害指的是白虎神,每年自驚蟄日起,白虎神都會出來覓食,見人噬人,如果遇到了在這一年內,恐怕常遇邪惡小人使壞心眼,導致諸事不順,因此早期民間有驚蟄日祭白虎之俗,希望自此以後,大家都不再出口傷人,說人是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風波!

至於驅百蟲,是將各種有害農作物的害蟲都趕走,農人會將石灰撒在門檻、菜圃、田園外,相信這一年內,所有為害作物的蟲蟻都不會再上門來!

無論是白虎為口舌是非之神,或者是驚蟄日百蟲入侵,表面上雖只是舊時代的民間舊俗,事實上都反應出這個時節的特性,春耕因忙碌特別需要和別人合作,人和人在一起難免因言語不慎而傷人,因此搬出了白虎神,就是提醒人們不當的語言兇猛如虎,對大家都不利,因此要特別小心;而在這個時節,雖然萬物欣榮,但也是各種病蟲害孳生之季,若不努力除蟲,一切辛勞都將白費。

◆節氣養生

透過節氣的現象可以發現,驚蟄真是個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時節,天地萬物在此時最為活躍,當然也會是各種春天疾病活躍的季節。

中醫認為春季與肝相應,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昇,陰血比較不足,因此養生應順應陽氣的生發,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不妨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如:豆腐、油菜、杏飽姑、白蘿蔔、扁豆、洋蔥、紫菜、荸薺、白果、…等。

驚蟄食粥宜重活血養氣,可用糯米、薏苡仁、紅小豆、黑豆、大棗、花生、黃豆…煮食成各種不同口味的粥類。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二月二、祭土神、祈頭牙



陰曆二月初二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慶典釋義

民間向來認為二月初二八月十五日皆為日為土地公的生日,但一尊神怎麼一年會有二個生日呢?

當然沒有什麼神會一年生二次,事實上二月初二也不是土地公的誕辰,因為土地公並不是專指某一特定身份的神,而是一個職務,這個職務有大有小,每一個的位階並不同,依統理的固定轄區而有大小之分,因此無論鄉村、田野、都市、商家,都奉祀土地公,最小的只掌一家一戶,大的可管一縣一府,民間信仰中更有「好心的員外死後去當土地公」之說,此外民間更相信土地公職務的高低,完全按工作上的表現來派任,這種種說法都證券土地公是特殊的職務神,和天上聖母、保生大帝等身份神是截然不同的。

那熨為何在一年之中,會有二個土地公特有的例祭日呢?高拱乾修的《台灣府志》還原了一些的歷史真相:「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戶斂錢宰牲演戲,慰當境土神;名曰春祈福。」。

既然二月初二為春祈福,八月十五日也就是秋祈福了,民間信仰春、秋祈福,俗稱為「春秋二祭」,乃是古代「社日」衍生而來的祭典;古時將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戌日,稱為「社日」,天子、百姓都要在這兩天祭拜土地,但官祀之日民不得用,因此民間乃定二月初二八月十五日為春、秋二祭,後因時代改變,民間不察春、秋二祭之原意,兩個日子也都被當成土地公的生日。

◆慶典緣由

封建社會時代,春秋二社的對象又是什麼神呢?

《說文解字》的說法,上古時代,土地之神稱為社神,「社」由「示」和「土」二字合成,示指神明、土為土地,合起來就是「土地之主」。

相傳早在商周時代人們就懂得「祀土」,最初只是用三塊石頭疊成「示」字的下半部造型,後來有人在三塊石頭上加上了祭壇,或者在石頭上刻成人形來敬拜,祀土的概念漸漸因此而產生,《孝經》〈援神契〉說:「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穀。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五土乃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禮記》〈郊特牲〉曰:「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

由以上的記載,可知古人對祭祀社神非常重視。土地承載萬物、生養萬物,對人類生活有極大的貢獻,奉祀社神,是為了表示對土地的尊敬,也報答土地生五穀、育禽畜的功能。

二月初二日,也是傳統社會中,新年之後第一次開市買賣之期,古代的商市買賣未必天天開市,買與賣雙手為了方便買賣,於是約之以初二、十六日為開市日,大家都到特定的地方開市買賣,這一次為第一次開市日,準備賣的東西的貨郎自要準備豐盛的祭品祭祀土地公,民間稱此俗為「做牙」。

、什麼開市買賣會被稱為「做牙」呢?原來在古早以物易物的時代,交換東西的地方就叫「互市」,何以「互市」會變成「做牙」呢?說法有三種:

一、人們為了祈求交易順利,並且獲得豐厚的利潤,在每次交易之前都會特別祭祀土地公,祈求這一年事事順利,慢慢地形成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交易日,都要祭祀土地公的習俗,人們也利用祭祀的祭品順便打打牙祭,形成傳統農業社會中,每個月兩次的「做牙」習俗。

二、為了減少「互市」時,發生糾紛爭執,有些地方特設有「互郎」,做為「互市」糾紛的仲裁者,後來人們誤將「互郎」記為「牙郎」,「互市」也就成了「牙市」,做牙之說也因此而生。

三、是古代商市間的仲介者稱為「牙」,這些居中賺取傭金的買賣人,不只要向政府繳納「牙行稅」,每次開市之前更要祭祀土地神,以祈「生意興隆、大發利市」,祭祀之後還要設宴招待買賣的雙方以及聘雇的夥計,大家一起接受牙郎招待,稱為「打牙祭」,「做牙」之說也就因此而開始了。

無論做牙是如何開始的由於都跟商業行為有關,因此為商家較重視之歲時節俗,例於每月初二、十六「做牙」,但一月逢新年及元宵,都屬新年慶典而不做牙,因此二月初二成了「頭牙」,商家行號得準備豐富的酒餚,宴請員工。

◆慶典特色

土地公是自然崇拜中,與人民最親近的神祇,俗謂:「田頭田尾土地公」,說明土地公普遍存在的情況。

祭祀土地公,各地的風俗皆不大相同,但大體和一般神明的祭祀相仿,焚燒的金紙中,福金也稱為土地公金,是祭祀土地必備的金紙,當然,土地公為我們做那麼多的事,當然不能只燒福金而已,一般都會再加上刈金以及壽金,合稱為三色金。

◆慶典活動

生意人在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會祭拜土地公,祈求生意興旺、財利雙收。

開市營業的商家,也特別在乎祭祀土地公,許多商店的櫃台上方,甚至就有一尊土地公端坐其上,許多人也把土地公視為財神,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會為最熟知地方事務的神,只要祂願意帶客人到店裡來,保證那家商店生意興隆,因此土地公雖然本身無法賜給人們財富,卻可以為客人帶路而招來財富,因此土地公也就被視為是帶路財神。

商家祭祀土地公,會特別選用公雞當作三牲之首,寓有事業一鳴驚人之意,此外更喜歡用鳳梨,柿子以及發糕為祭品,主要是祈求客人旺來,大發利市以及年年發財之意。